WSJ:中国互联网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

汇商资讯 8年前 (2015) admin
8 0

中国正采取行动对国内迅速发展的创新型互联网金融行业加以抑制。虽然通过这一行业或许可以预测其他国家未来运用金钱的方式,但它同时也见证大量引人关注的滥用事件。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将普通的智能手机变成一个金融交易平台,在这里进行无现金交易、银行转账、贷款以及投资,其种类远远超过人们在美国所习以为常的类别。许多中国人在完全未使用信用卡的情况下,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分担餐厅账单,同时还可以为打车费、外卖等一系列服务支付费用,这些全都可以通过同一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来实现。

去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进行过网络支付,这一数字比美国的人口总和还多。数据提供商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估计,中国今年的移动支付额总计将达2,130亿美元,美国为1,635亿美元。中国最大的支付服务提供商支付宝(Alipay)拥有4亿用户。支付宝是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公司。

Forrester Research Inc.表示,与其他全球性支付服务提供商相比,这些数字异常惊人。

眼下,互联网企业正在推动允许用户在他们的智能手机上开设仅适用于网络的银行账户,而用户的身份认证将通过自拍照来进行。此外,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中国今年的P2P网络借贷规模有望达到332亿美元,较美国高出43%,并且未来两年,其贷款规模可能会增加两倍。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在线网络将投资人与借款人连接起来。

现在,中国监管机构已经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监管机构周一发布限制支付平台业务内容的指导方针,并针对P2P贷款行业提出了暂行规定草案。P2P贷款行业增长迅猛,但一些欺诈案件给这一行业抹上了污点。

麦肯锡公司香港办公室董事兼执行合伙人倪以理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并存,这意味着机遇和风险都是非常大的。

监管机构还不予批准一些用于在无需实体银行或自动柜员机的情况下开设享受全面服务的网上银行账户的技术,例如人脸识别等。

中国央行上周五称,中国尚无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基础标准,也没有应用于金融领域的这方面国家或行业标准,因此把生物识别技术作为核验存款人身份信息的主要手段的条件尚不成熟。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行业领导人白杰庭(Tim Pagett)称,在中国,移动和互联网平台有很多业务都是第一次出现,中国消费者可能很快就会通过手机购买汽车和保险了。在谈到互联网金融的使用范围有多广时,白杰庭称,中国的使用范围比世界其他地方都要广得多。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中国迅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传统银行没能为众多个人客户提供投资工具和其他可以增加财富的方式。银行的业务局限在主要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因为国有企业在偿还债务方面享受或明或暗的政府支持,这使得它们看起来更加安全。

中国的商业银行誓言展开竞争。到目前为止,监管部门一直都在旁观,意识到这些产品可帮助实现政府促进国内消费和创业的目标。精品投行华兴资本(China Renaissanc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包凡称,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人们可以很有创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华兴资本从事涉及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交易。

包括腾讯(00700)与阿里巴巴子公司蚂蚁金服在内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开始迈出下一步:开设互联网银行。这些互联网巨头已提议,允许潜在用户用智能手机摄像头通过脸部识别软件开立新账户。这类技术将使用户可以远程开立普通银行账户,使银行可以吸纳存款。

尽管银行监管部门一直未批准,但业内人士称,与这些公司的讨论在继续。在网络支付方面,央行的新规要求公司采取更多措施验证用户身份,限制账户间转账金额。

这些规定在最初提出时引来了许多批评声音。反对者称许多要求将削弱支付平台的便利性,而支付平台创造这些便利正是为了弥补传统银行的不足。

周一公布的P2P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P2P平台必须将用户资金交由传统银行存管,此举旨在保护投资者。但行业人士和专家称,大多数银行都不具备开展网贷服务的条件,这一业务主要通过在线支付平台来完成。

网贷之家首席执行长石鹏峰(Paul Shi)说,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资金由银行存管的规定对于行业大部分公司来说几乎都是不可能的,政府应该为如何实现这一点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并且留出充足的时间来确保行业稳步过渡。

点融网(Dianrong.com)创始人兼联合首席执行长郭宇航表示,随着监管的收紧,中国大部分P2P贷款公司的生存成为问题。总部位于上海的点融网是中国最大的在线P2P贷款平台之一。他说,该公司已经与银行展开合作,鉴于更加监管趋紧将挤出部分竞争者,该公司有望从中受益。

一些行业观察人士称,监管层的这些动向将为传统银行迎头赶上留出时间。卡车融资平台开元金融(Fincera)表示,正在与国内的一家银行协商,为新规做好准备,但过程是繁琐的。该公司产品副总裁李昂(Spencer Li)说,产品能够满足P2P平台需求的银行少之又少。

李昂说,不管银行现在有什么产品,他们都没有最好的用户体验;毕竟,银行不是互联网平台,他们开发不出最好的互联网产品。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31日 下午 12:54。
转载请注明:WSJ:中国互联网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 | 每日外汇网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